面对网络暴力,我们选择不再沉默
7月30日凌晨1时20分许,一女子在长沙市韶山北路窑岭北公交车站打车时,遭一陌生男子从背后持锐器捅伤。男子随后逃离现场。
在网络曝光的监控视频中,有一辆出租车在该女子面前驶过,没有下车。由此,这位出租车司机就遭遇网络暴力,被指责见死不救、没人性。
但事实是,出租车司机误以为女子喝醉酒了,经过电话确认乘客后掉头,先后拨打110和120求助,并怕出二次事故,就将车停在女子身前来车方向,打开大灯和双闪加以保护。这些也得到受害女子证明,她也直言感谢司机搭救。
一张图,一段话,一段视频,就勾起一些网民无限怒火,进而发表一些攻击性言论,这不禁令人唏嘘。
而当怒火起来时,对于这些网民来说,事实和真相已经不重要,他们心中的“自我正义感”才是衡量对错的唯一标准。
无独有偶,今年七月,广东佛山一男子因自家贵宾犬被金毛犬咬死,持棍将金毛打死一事引发热议。事发后,金毛犬主的朋友被部分网友误认为贵宾犬主,遭短信谩骂和恐吓。
3000多条消息令金毛犬主人朋友不敢拿起手机。,精神状况恍惚。这件事情发酵的同时,也引发一众网友的热议。
假若人人都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对规则不满就抛弃规则,那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呢?以暴制暴真的能解决问题吗?网络暴力到底有多可怕?
1
网络暴力混淆真假
真真假假的世界,尤其是网络这样一个虚拟的社会,真假原本就难以辨识,而在网络暴力事件的不断冲击下,原本难以辨识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变得更加难以区分。
通常,对真理的曲解并不在于信息源本身,而在于真理在传播的过程中被歪曲混淆,网络暴力事件,往往是真理被曲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混淆了对与错,真假难辨。
2
网络暴力侵犯当事人权益
网络暴力中,参与者非理性的群体攻击侵犯了网络暴力事件当事人,对当事人的身心造成了伤害,并直接侵扰了当事人的现实生活。
尤其人肉搜索风靡开始,网民已不再局限于在网络上通过语言文字或图像的方式对当事人进行攻击讨伐,而是通过人肉搜索手段直接从网络虚拟社会渗透到现实社会,对当事人的现实生活进行骚扰。当事人需要道德谴责,需要法律制裁,但绝对不需要披着道德外衣打着正义旗帜的暴力去解决。
3
网络暴力影响网民的道德价值观
除了直接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外,网络暴力行为的频繁发生,会影响网民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念是人类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美好和谐社会得以构建的保障。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处事方式。
4
网络暴力影响现实社会安定
网络暴力事件侵犯了当事人的名誉权、隐私权,泄漏了网民的个人信息,更加增强了个人信息的安全风险,引发了社会的恐慌情绪。
与现实社会的暴力行为相比,网络暴力参与的群体更广,传播速度更快,因此某些意义上说,可能比现实社会的暴力产生的危害更大,影响范围更广,而且蔓延趋势严重。
事实上,关于保护公民信息等隐私和杜绝网络暴力,我国法律早就有相关规定。
《关于办理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
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
《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而近日,国家互联网办公室就《互联网信息服务严重失信主体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对传播不良信息依旧参与网络暴力者进行纳入失信主体黑名单。
以“正义”之名行违法之实,更是对法律和社会规则的践踏,对这个社会的杀伤力更大,更不可取。
警方提醒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上围观不能丢良心、失底线,广大网友,要提升自身素养,网络发声必须守住道德和法律的边界。网络媒体有关方面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以零容忍态度向形形色色的网络暴力说“不”。
遭遇网络暴力时,要学会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切勿让网络喷子们逍遥法外!
一切的愤怒,都不是网络暴力的理由。一切的所谓追求正义,都应当在法治的轨道下运行。
在如今自由开放的互联网时代
所能做到的最基本的善良是
不恶意揣测,不妄下论断
更不随意进行言语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