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Company News
网络匿名心态研究:“键盘侠”内心的狂欢、放纵与依仗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普及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中。互联网的诞生给人们提供了新的沟通方式,在互联网上,使用者凭借着一个代号就可以隐匿自己的身份,在网上的人际互动和关系都可以只是建立在这个关系之上。
此时匿名已经成为了网络的代表性特征,它对人们行为和心理有着很大的影响,可以让网络上的你与现实生活中的你的行为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什么促使这种变化的产生,有学者指出匿名可以给人带来平等感、自由感、和身份虚幻感。
社会关系与社会交往本身具有匿名的可能与需求,无论我们以何种方式生存与交往,我们实际就是生活在真实与虚幻之间的。那么在网络上我们使用匿名时是什么在影响着我们的心态,就匿名心态而言,可分为:自我心态、人际心态、群体心态,鉴于匿名心态类型的多样性及在不同角度的研究的结果差异性,本研究将进行扩展研究,对匿名心态的不同进行考察。
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学生100名,专业不限,年纪不限。要求他们如实填写调查问卷,并告知问卷内容采取不记名制,可放心填写
2.2 研究设计
根据对本研究的实际需求,设计问卷的内容,问卷内容应直接明了,问卷填写时需要一对一当面填写,告知填写者问卷的实际用途,以提升问卷内容的真实性,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最小化。
2.3 研究内容
1.在网络上匿名的时机。2.匿名会不会影响你的网路行为。3.匿名的用处体现在哪。4.你是怎么看待网络流言与网络上的谩骂的。
3.结果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作为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社会给予了我们极高的道德期望,但是大学生在网络的言行,却是让人失望甚至是吃惊的。各种网络名词的出现也是证明了这一点,人肉搜索、网络暴力、恶搞、隐私揭露等行为也是反应出了一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上的道德与人格,网络与现实的分离。
可以说是网络给予了他们这种环境,一种可以不受现实规则的环境,让他们在网络世界有着更加疯狂大胆的言行与做法。大学生网络言行与现实世界的差异来自网络和现实世界的二次身份建构,正是由于这种情况的存在,才促使了网络匿名后的行为的不确定性。
从法律意义上讲,政治意义上的人权,即政治表达自由权在何种条件能够转化为“法律人权”,对此有学者提出了五个基本条件: 即物质条件、社会精神条件、权利主体的社会普遍性、法律保障条件、法律的可操作性。
匿名表达权如果作为独立的法律权利,是否具备了这五种条件。对此,卓泽渊教授主张从人的基本属性寻找答案,“即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人的精神属性是法律人权的主体依据和重要来源”。同时,“法律人权的产生还必须以社会的历史发展为依据。没有社会的历史发展,就没有人的基本属性的形成和发展,就没有法律人权产生的经济基础和文化条件,就没有法律人权。”
网络传播会争强人们的“社会意识”,而削弱“社会意识”使得考网络交流的人们较少的约束自己的行为并敢于直抒胸臆。“少数服从多数”指团体意识对个人判断力的影响。他人物理的隐身要求个体对文本信息本身有更多的反馈 。
所以网络传播削弱了“少数服从多数”这种社会压力。处于“匿名”的状态下 , 渴望改头换面是一种很容易出现的心态 。从调查结果来看, 过半数的网民确实喜欢在网上尝试一下身份的改变 。因此 , 不难看出网络的确为人们提供了改头换面的机会 , 并激发了人们去尝试变化的欲望。发匿名邮件和做网上“黑客”用现实的伦理道德来评价都是不义的行为 。
但是网上调查结果表明 :尽管多数网民没有发过匿名电子邮件 , 但毕竟有40 %的人并不排斥今后这样做的可能性;而且更有32 %的网民明确表示想当黑客的动机是因为渴望冒险和刺激 。由此可见 ,网络确实可以成为“叛逆和发泄”心态的滋生地。
从表达的社会属性来看,匿名表达是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肯定和保障信息提供者的匿名表达权,是为了保护表达自由,它是公民充分实现表达自由的基础和必备条件,是人们认识、追求和掌握真理的需要。正如密尔所说: “即使公认的意见,不仅是真理,而且是全部真理,若不容它去遭受而且实际遭受到猛烈而认真的争议,那么接受者多数之抱持这个意见就像抱持一个偏见那样,对于它的理性根据就很少领会或感认。”
4.讨论
4.1 网络匿名是否是精神上的放纵
互联网产生之处,匿名性被认为是网络重要的情景特点,网民在上网时,可以隐匿掉自己在真实世界的身份和特征,以一种虚拟的形象和身份与他人进行交流,并可以选择性的决定自己的网络行为,长期以来,这种观点似乎带给人们一种错觉,在网络世界中,由于摆脱了现实世界的身份和规则,所以在网络世界里就可以无拘无束的自由发言,尽情扮演现实中所不能扮演的角色并且不必考虑和承担后果。
匿名心态引起的不文明和非理性,集中体现为三种心理:攻击心理、从众心理和狂欢心理。攻击心理是指人在匿名状态下,由于没有明确的个人目标,不用承担自己言行带来的后果而表现出的网络谩骂言论攻击带来的网络语言暴力。
从众心理是指大学生在网络事件中呈现出的集体无意识,由于认识问题的局限性,容易受到表面现象的误导,而又急于在网络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是非,在网络强大的意见螺旋中,大学生的理性判断逐渐消失,表现出一种另类的情绪发泄,跟风表达观点;狂欢心理来源于西方狂欢节中颠覆传统、平等对话、消除等级的精神内涵,表现在网络中的恶搞。
网络匿名使得部分网络使用者在网络上的精神状态有所偏离现实,沉迷于网络,甚至于把这种错误的精神带入到了现实生活中,产生一些不可控的因素。因此我们应该加强网络道德法规的建设,净化网络环境,使虚拟世界能够呈现出于现实世界一样的社会责任和道德担当。
4.2 网络匿名的理解和要求
匿名表达所要求的只是一种目的性和可能性,只是匿名者本人的一种主观愿望,只要当事人主观上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为目的,并在客观上采取了一定的行为,那 么,网络匿名也就存在了,它并不要求在结果上是真正地隐藏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真实身份。
事实上,任何一种匿名,都不可能完全保证匿名的网民永远不被“还原”到真实身份之中。网络的发展不仅为公民匿名地行使自己的表达自由权利提供了物质和技术的可能,而且还可以人为地割断网络行为与责任之间的直接联系,使网民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的约束,从而能更充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4.3 网络匿名与社会心理塑造
匿名通讯作为社会关系的一种特征,。一是关联性。在匿名通讯中至少存在两个当事人,包括发送方和接收方。在双方匿名通讯过程中,充当纽带的中间人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并且,这个中间人可能知道也可能并不知道发送者的真实身份。
二是机密性。匿名通讯至少在部分要素方面是机密的.这些机密要素主要涉及通讯的内容、形式、通讯双方的信息等等。三是使用假名的。假名通讯包括使用笔名、符号或者昵称。入们可以同时使用一个或多个假名来进行网络操作。”’四是使用假名一匿名的。这意味着只有转投运营商可以链接到个人的化名。只要转投运营商保护一个人的记录并且没有透露他或她的E—mail地址,那么他或她的隐私就是安全的。
匿名性的特质使网络传播具有不同于传统传播的特点。施拉姆指出,任何传播都可以被还原为一种最基本的传播模式,即A、B两个主体通过符号c进行的传播。”茅亚萍在此基础上引入了传播环境和传播功能两个因素以观察网络匿名传播的特点。在此。考虑到传播机制和传播功能因素的重要作用.我们引入这两个因素以探讨网络匿名传播的特点。
传播机制D
传播者A——传播符号c——接收者B
传播功能E
网络匿名传播模式简图[7]
5.结论
本次接受调查的群体具有单一性,但作为网络中的主力军,还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从他们身上也能看出网络对网民心态造成的一种强大而又中性的影响。网络作为“匿名”这一社会现象的延伸, 本身并无好坏而言。
正如其他媒体一样, 网络传播只是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也许重新审视“匿名”状态下人类的固有心态 ,本身便是网络传播中性作用的表现 。使网络环境更加纯净,适合每个人进行友好平等的沟通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网络,这样的网络氛围才是我们的愿望。

其他新闻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0791-3223666
公司名称腾龙娱乐公司开户电话17387682227
 公司地址江西南昌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17 腾龙娱乐公司开户电话17387682227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2-2017 腾龙娱乐公司开户电话17387682227 版权所有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0791-3223666  公司地址江西南昌